一身西装革履,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的王意看上去比同龄人稳重许多。自大学时期开始创业,这个27岁的黄陂小伙旗下有两家公司,去年一共赚了百万元,还被评为了武汉市“自主创业明星”。可是他却显得不知足,说:“我就是太花心了,和我一起创业的同学专注于一个项目,早就有千万元身家了。”
从“倒卖人口”、人力资源培训、幼儿英语教育到如今的企业孵化,他这段不寻常的创业之路,确实显得很“花心”。
2008年,怀揣着一个海军梦的王意报考了船员专业,没想到大学里的兼职经历让他的人生方向就此发生了转变。
大二时,他发现周围的朋友找兼职特别麻烦,于是他以个人的身份和一家劳务公司合作,做起了“倒卖人口”的工作:免费为大学生介绍兼职,从工作单位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。他招募了十多个团队小伙伴,在周边几所大学宣传,效果出乎意料地好,有1500多名学生报名。
不过,年轻的团队并没有经验,过多的报名席位让后续的对接安排工作变得难以实现。在一所学校里,他们安排的工作岗位和学生的期望不一致,混乱中,有学生报了警,他和团队的小伙伴被带到派出所。虽然当天很快就被放出来,不过身上仅剩20块钱的他们只好在网吧过了一夜。
尽管如此,这一次经历却让他就此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。
2011年,他与同学借了一笔钱注册了一家教育科技咨询公司,打算继续做劳务派遣的业务。同年,东海舰队来学校招兵,他相继通过了体检和政审,而一家事业单位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。在众多选择之前,他犹豫了,最终选择好好把新公司经营下去。
可是他的新公司运营得并不好,几个合伙人都是在校大学生,没有经验也没有资金,凭借着一腔热血在学校展开宣传,却在几个月后仅找到几名客户,结果印好的一摞摞宣传单一直被搁在角落。毕业时,几名合伙人相继退出,仅剩他一人苦苦维系,公司发展陷入停滞阶段。
最惨的一段时间,他不得不去一家劳务公司工作,在学习经验的同时,用薪水支持着公司的运营。直到2012年7月的一天,公司突然通知他作为人力资源讲师给七十多位HR授课。
两个小时的课程,他认真准备了一个星期,光是PPT就做了40多页。第一次站在讲台的他忍不住冒汗,胆战心惊地回答问题,不过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。当场就有一位老总就表示要高薪聘用他做公司的人事经理,而这场课对他的影响却比他想象得还要大得多。
原来那段时间,他正在四处寻找投资人,打电话给朋友表示想重操旧业。没想到被一位HR注意到了,她走到王意面前:“你想创业是吗?我介绍一个投资人给你吧!”
后来,他与那位投资人见面,很快达成合作。对方投资的50万资金给原本死气沉沉的公司注入了强心针,经过半年发展,公司业务渐渐走上正轨,扭亏为盈。
直到半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才知道,那位HR就是投资人的妻子,她听过那场讲座之后对他印象非常好。他说:“那场讲座,改变了我的一生。”后来,他将公司业务扩展到人力资源培训上,截止至2014年共举办百场讲座,培训了数千人。
随着原有的公司渐上正轨,公司交给了合伙人打理,“花心”的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幼儿英语教育市场。
2013年年初,王意加入了武汉市民办教育协会,他在交流中发现武汉众多民办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,却不好找英语老师,这成了他创业的机会。他找到了两位合作人,一人拥有不错的幼儿园资源,一人财力雄厚,三人共同出资50万元收购了一家公司,由他负责运营。
通过一年时间,他与23家幼儿园签订了英语教学的外包服务协议,并且从台湾引进英文教材。不过,由于后期股权分配问题,他与合伙人不欢而散,不仅白白付出了一年的时间精力,还亏损了15万元。
几经起伏的王意并没有气馁,他将那家公司资源整合,接着又在2014年6月成立了武汉市青年创新科技服务中心,转型为一个以创业培训为主的机构,多次举办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。
同时,王意的团队从去年开始服务小微创业园服务业务,去年在那里孵化的一个无人机项目获得了1200万的投资,发展潜力巨大。谈及此,王意露出笑容,展示出对这一市场前景的憧憬。
孵化器,原意是指人工孵化禽蛋的设备,引申至经济领域,指一个集中的空间,在企业创办初期或者企业遇到瓶颈时,提供资金、管理、资源、策划等多样化支持,从而帮助企业做大或转型。全民创业时代,整个湖北都在大力宣传“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”,各类型的孵化器也纷纷冒了出来,其中既有政府扶持型的孵化器,也不乏一些经营性质的孵化器。
在武汉创业圈打拼几年的王意发现这一商机,现在将目标瞄准了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器。原来,自2013年开始,王意就受邀在多所学校里执教,指导大学生创业。在与大学生交流过程中,他发现大学生就业很困难,不少大学生都打算创业,然而却苦于没有资金、人脉和经验。与众多以投资为主的企业孵化器不同的是,他将以创业培训为主,帮助更多有好的项目的年轻大学生创业。
王意说:“我自己就是从大学时期开始创业的,我懂得大学生创业的辛苦,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年轻创业者。”
本期主笔丨杨霞
照片丨受访者本人提供 支持丨 周炫伯
0 了解 0 不了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