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媒体转载须经腾讯大楚网及作者授权)
位于徐家棚的武北社区里,18个家庭的门上都挂着的“寄养家庭”的牌子,在这些家庭里生活着30多个寄养儿童。他们被亲生父母遗弃在这个城市,这个城市以父母的姿态接纳了他们,并用自己的名字为他们冠以姓氏——武。
这些寄养家庭的核心正是孩子们口中一声声唤着的“妈妈”,而郭军霞是她们中的资深一员。
郭阿姨是典型的武汉大妈,大声说话大声谈笑无不透着泼辣爽利,可是只要一提起她的那些孩子们,她就立马红了眼眶,不能言语。
当寄养妈妈14年,她抚养照顾了11个孩子,亲手送走了9个。每当一个孩子被成功领养,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更好的开始和归宿,可是对于寄养妈妈和孩子来说却也是一次情感上的骨肉分离。而每次郭阿姨的身体也会如情感一般出现反应,痛哭几次,病一场总是免不了的。
和郭阿姨一样,这里的寄养妈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。她们多半是退休或者下岗在家的家庭妇女,年龄半大不小,孩子都已离家上学或者工作。照顾寄养儿童,既使她们的闲暇时光多了一层社会意义,更让她们的浓浓母爱有了更具象的寄托。
可是和大多数正常的母亲与孩子不一样的是,她们相聚的缘分一开始就意味着日后的别离。
福利院把这些残疾程度相对较轻的孩子寄养在爱心家庭里,初衷是想让他们尽可能拥有常态的家庭生活,养成正常的亲情观念,让他们以后可以更好地融入收养家庭或者回归社会。
寄养妈妈们都非常清楚这些孩子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待一辈子,可是母亲的情感永远是不受理智控制的存在。
一天两天,一年两年,孩子们在自己眼前慢慢长大,一点点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带来的都是惊喜,母爱的种子在温情的滋养下渐渐在心上生根发芽。
感情不是自来水,有随时按停的开关。这些孩子来来去去,如流水走过,却在妈妈们心头留下了最深的依恋与不舍。
在又一个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时候,让我们向这群特殊的妈妈问一声好。她们的孩子如蒲公英种子一样散落各地,却一定能够带着她们的的爱意与牵挂自在的生长。
腾讯大楚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