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媒体转载须经腾讯大楚网及作者授权)
拖把厂与福利院是完全不同的景象。
这里的工人平时都带着口罩,如果不说,你不会知道他们是残疾人。拖把厂的厂房都很老旧,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。这里制作的扫把、拖把和抹布,也几乎是为企业量身订做了,早已进不了平常百姓的家门。
企业定点从拖把厂购买后勤用品,拖把厂因此有了收入,残疾职工有了工资。余下的钱,可以补助给旁边的福利院。
中午11点半左右,忙碌了一上午的拖把厂员工会过马路,到对面的福利院食堂吃饭,也只有在这个时候,人们能够看出两个单位之间的联系。图中的小邵就是二者之间的一个纽带,从福利院进入拖把厂,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在这个群体周围生活久了,就愈发能感觉到“小邵”这类轻度残疾人相比于福利院内残疾人的幸运。这种感觉是普通人不会有的,大家通常觉得他们都非常值得同情、值得可怜。可对于这些出生就被剥夺了某些权利的人来说,通过劳动改变维持自己的生活,已经让他们很开心了。
但幸运的同时,他们也肩负着责任。按照王院长的话说,他们在这里劳动,养活自己的同时,还要留一口吃的给隔壁的重残兄弟们。拖把厂是福利院的心脏,只有这里正常运营,福利院才能够支撑下去。
所以,在拖把厂工作的残疾人值得尊敬,就像福利院的王道志、张七一、陈康一样。看着小邵瞪大了眼睛剪着布条,看着周芾在冬天搬运扫帚弄得满头大汗,看着张七一、王道志他们聚精会神并且吃力地刻下每一笔剪纸画,我只能默默记录下来,告诉大家,这些人是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。
腾讯大楚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