簪菊花
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重阳节佩茱萸,在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就有记载。除了佩带茱萸,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。唐代就已经如此,历代盛行。清代,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,“解除凶秽,以招吉祥”。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。宋代,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、菊花来相赠佩带的。
簪花仕女图
《簪花仕女图》之命名,得于美女头上一朵硕大盛艳的牡丹。娇娆旖旎的花瓣,有著花冠的气派,却不失妩媚,承著唐人的别情厚爱,连同那带著生命的绿枝,一起植于仕女高颀的秀发中,或许还合著露珠,配著仕女蓬松的高髻和精致、透明而坦荡的裙衫,达到了画家的要诣,“风带舒还卷,簪花举复低”,正应了谢偃的《踏歌词》。花有枝,枝可有簪的用处。在传统的簪、笄未大加修饰的汉代,花便成了簪的补充样式。